君困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七十五章 那便一去不回,天魔来,君困,努努书坊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北塞自古便一直重视其军事制度,四大汗国拥兵自重,几百年都未有一个强人能统御整个北塞。直到如今金帐汗国的拖雷汗上台,用几百年家族积蓄下来的铁骑打服了另外三大汗国,在斡难河源接受诸王的拥戴,登上大汗之位。
他一上台不仅重整军事制度,更是在弟弟呼必赉的建议下,吸收中洲昭德王朝的中央集权军制,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、具有自身特色的指挥体制和战争动员制度。
最直接的体现是新制度下,打通了底层士兵向贵族阶层进阶的道路。军功以人头形式记录,规定斩首一级赏银三两并记下下等功一次。
这样的重利引诱下,兵士的积极性异常高昂。
但也发生了不少问题,贵族为了打压贱民阶层的崛起,竟做出了杀良冒功的举动,杀一些毫无抵抗的老幼妇孺割其左耳充人头。
为了整顿这样的不良风气,一气之下拖雷大汗杀鸡儆猴,将察合台俊俊这一支本是王属的贵族连根铲除了。
此举一出,虽引起了其余诸王的不满,但赢得了全军甚至整个北塞百姓的赞誉,一时间主动参军的人有了平日里的三倍之多。仅仅两年时间,拖雷大汗就拉扯出了一支号称百万的军队。
因此,来两朝边境练兵的将领也多了起来,使得大将军王典国重新布防了北线,抽调了五十万大军驻守北线各关卡烽燧。就连桓尢鹳所在的黑羽役,仅有十万人都派了四万人前来。
自古乱兵出名将,如此一来,两朝都涌现出了大批优异的年轻将领。
昭德王朝桓尢鹳在内,总共出现了十三名善于领军的年轻人,被王典国誉为北线十三太保。
其中为首的是天行学宫出身的王典国小儿子王麟,得赞誉为书生守国门第一人,世称麒麟才子,名噪一时。
而北塞方面,虽不如中洲人才济济,却也出现了九位年轻将领,被中洲人戏称为九兽。天行学宫有心的读书人甚至做出了《九兽南吞》的预言,以金豹、郊狼、路豺、苍狐、丘貉、野狗、云豹、薮猫、猞猁九兽类比,分析其未来的进攻行动。
天刚亮,桓尢鹳就将张东升带回了行营之中。
这次他带来塞外的有四千人,与上次不同,这次无一不是身经百战的老卒。
桓尢鹳没有丝毫歇息,便领军向北奔驰,这四千黑羽役是桓尢鹳一手调教出来的,名为风骁营,最擅长长途奔袭。而且清一色装备精良,虽属轻骑,但头盔、胸甲、马戟、弓箭、制式陌刀一样不含糊。
行军要比单人骑马慢很多,而且马不可能连续奔跑几个时辰,那样就算是一匹好马也得废。之所以桓尢鹳的骑兵能长时间的奔袭,是因为他行军上路前按一人三骑的配置带上了足够的马匹。
每隔三十里便一换,留下一队伺候马匹吃草饮水,待休息好了,立即赶马跟上。
经过一天的奔袭,没有一人看起来十分疲乏。
行军期间本不断的有斥候来报,奔驰到夕阳西下时分,已经奔出去九十里地,忽然再没有斥候传来消息。
此地正是阴山山脉脚下,因为初春的到来,四周的草足足长得有马匹这么高。
曾经有许多的牧民把这里当成最好的牧场,所以北塞有歌唱到:“敕勒川,阴山下。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天苍苍,野茫茫。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